從歷史中走來的嘉峪關民間小調
  • 時間:2024-05-11
  • 點擊:0
  • 來源:甘肅日報

在嘉峪關的文化史上,有一道滋潤靈魂的聲音響徹大地和天空,那就是嘉峪關民間小調。

出自這片粗糲的土地,源自祖祖輩輩鄉(xiāng)民們的真摯情感,一曲曲小調,唱出了時光的流逝、人生的哲理以及生生不息的情感。很久以前,我就聽過一首嘉峪關民間小調,名字叫《拉駱駝》,歌詞大意是:姐兒呀房中做鞋活,門前又把個“鏈子”過,急忙忙收拾過,哎咳吆,急忙忙收拾過。駱駝啊,過了大半夜,怎么不見情郎過?莫非他躲避我,哎咳吆,莫非他躲避我?


嘉峪關民間小調表演 資料圖

嘉峪關一帶歷來是軍事重鎮(zhèn),明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以后的大規(guī)模夯筑,使這里“嚴關百尺界天西,萬里征人駐馬蹄”,雄偉壯麗,名揚四海。這里又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,各族人民的經濟交往絡繹不絕。長城沿線,茶馬互市勃興,締造了風和景明、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。

這首《拉駱駝》的小調就反映了那段歷史。駝隊穿梭往來,運送貨物,那個在閨房里做鞋的女子,手里做著鞋,耳朵卻認真地聽著駝鈴聲。駱駝一鏈子一鏈子過去,就是沒有一匹停下來,她的情哥哥是不是把她忘了?曲調中散發(fā)的相思之情,使人一下子就置身于那樣一個月色如銀的夜晚,癡情的女子望眼欲穿。由此看來,小調是歷史的插曲,是人們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。


嘉峪關民間小調表演 資料圖

我國的民間小調歷史悠久,品種繁多,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,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創(chuàng)造力和智慧,《詩經》中《風》的篇章已經孕育了這一體裁的雛形。漢代的相和歌是用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,可以說是小調的源頭之一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民間出現了《子夜四時歌》《從軍五更轉》《折楊柳枝歌》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,從中可以看到后世流傳較廣的幾種傳統小調,如四季、五更、十二月的體式結構原則。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壁畫中就有很多奏樂唱和的畫面,這也說明嘉峪關一帶自古就是小調的傳承之地。

嘉峪關市文化館堅持不懈開展鄉(xiāng)村文化田野調查,尤其對嘉峪關民間小調的傳承發(fā)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探索,取得了不俗的成績?!都斡P民間小調》是在20世紀80年代編印的《中國民間曲藝音樂集成——甘肅卷》嘉峪關資料本的基礎上精選而來。嘉峪關市文化館的專業(yè)人員在繼承、借鑒、研究、學習的過程中,盡力保留了嘉峪關小調的原汁原味,為當地傳統音樂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。


《嘉峪關民間小調》一書中的嘉峪關民間小調,大都屬于以唱為主的清音小曲,也有一部分是有說有唱,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、反映社會生活。當地群眾從不把“民歌小調”稱為“民歌”,而統稱為“小曲子”,因為它確確實實是由民歌小調演變或受戲曲影響形成。像《回娘家》《分家》這類曲目,顯然是從民歌小調演變而來,曲調只有幾小節(jié),而唱詞竟多達三五十段,雖然還未形成主人公,但故事情節(jié)還是比較完整的。又如《朱買臣休妻》《張連賣布》無疑是受戲曲的影響,不但有了完整的故事情節(jié),還勾畫出了單線條的人物形象。

這些由當地人民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、獨特的、具有生活情趣的“小曲子”,是值得重視的藝術珍品。文/胡楊


上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云破代巴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