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在古詩里的燈謎
  • 時間:2024-02-26
  • 點擊:0
  • 來源:甘肅日報

  元宵節(jié),作為我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,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,元宵節(jié)猜燈謎也是一項經(jīng)典的民俗活動。“猜燈謎”又叫“打燈謎”,最早是由謎語發(fā)展而來的,謎語懸之于燈,供人猜謎,在傳統(tǒng)古詩詞中也蘊含著很多經(jīng)典的燈謎。

  一、出謎人:唐·李嶠

  解落三秋葉,能開二月花。

  過江千尺浪,入竹萬竿斜。

  ——打一自然現(xiàn)象(一字)

  謎底:風(fēng)

  風(fēng),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,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,它經(jīng)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,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。

  二、出謎人:唐·杜牧

  霜衣雪發(fā)青玉嘴,群捕魚兒溪影中。

  驚飛遠(yuǎn)映碧山去,一樹梨花落晚風(fēng)。

  ——打一鳥名(二字)

  謎底:鷺鷥

  鷺鷥是一種白色的水鳥,它的羽毛潔白如雪,纖細(xì)的嘴呈現(xiàn)出青玉的色澤。鷺鷥站在溪水中捕食魚兒。突然受到驚嚇,它們展翅飛起,遠(yuǎn)遠(yuǎn)地映照在碧綠的山景中。與此同時,一樹梨花在晚風(fēng)中飄落。

  三、出謎人:宋·蘇軾

  紛紛青子落紅鹽,正味森森苦且嚴(yán)。

  待得微甘回齒頰,已輸崖蜜十分甜。

  ——打一果名(二字)

  謎底:橄欖

  這首打謎詩以橄欖為主題,通過描繪橄欖的味覺體驗,寫出蘇軾對生活的一種思考和領(lǐng)悟。詩中描述了橄欖的變化過程,從一開始的苦澀到最后的甘甜,也表達(dá)了人生經(jīng)歷中的苦難與甘美并存的哲理。

  四、出謎人:宋·王安石

  倚闌干柬君去也,霎時間紅日西沉。

  燈閃閃人兒不見,悶悠悠少個知心。

  ——打一字

  謎底:門

  詩的每一句說的都是門,“闌”里的柬沒了是門,“間”里的日沒了是門,“閃”里的人沒了是門,悶里的心沒了是門。

  五、出謎人:明·于謙

  千錘萬鑿出深山,烈火焚燒若等閑。

  粉身碎骨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。

  ——打一無機材料(二字)

  謎底:石灰

  這首打謎詩描寫出石灰石經(jīng)過千錘萬鑿才得以從深山里開采出來,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(dāng)作很平常的一件事。也表達(dá)出詩人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,只想把高尚氣節(jié)留在人世間的家國情懷。

  六、出謎人:明·伯疇

  一輪明月掛半天,淑女才子并蒂蓮,

  碧波池畔酉時會,細(xì)讀詩書不用言。

  ——每句一字

  謎底:有好酒賣

  “一輪明月掛半天”是“有”字;“淑女才子并蒂蓮”是“好”字;“碧波池畔酉時會”是“酒”字;“細(xì)讀詩書不用言”是“賣”字,整首詩,合起來就是“有好酒賣”。

  七、出謎人:清·鄭板橋

  口小腹大鼻耳高,烈火燒身稱英豪。

  量小豈能容大物,二三寸水起波濤。

  ——打一生活用具(二字)

  謎底:銅壺

  打謎詩的第一句鄭板橋?qū)~壺擬人化,壺口、壺身、壺嘴比作它的口腹耳,而小大高正是它們的特點。第二句是燒水時的狀態(tài),燒水時銅壺會發(fā)出“嗚嗚嗚”的響聲,仿佛起了波濤。

  八、出謎人:清·曹雪芹

  能使妖魔膽盡催,身如束帛氣如雷。

  一聲震得人方恐,回首相看已是灰。

  ——打一玩物

  謎底:爆竹

  古人認(rèn)為爆竹能驅(qū)妖魔、辟兇邪。爆竹是在卷束的絲織品中加入火藥制成,故“束帛”本指爆竹。

  九、出謎人:清·曹雪芹

  階下兒童仰面時,清明妝點最堪宜。

  游絲一斷渾無力,莫向東風(fēng)怨別離。

  ——打一玩物

  謎底:風(fēng)箏

  春季多有東風(fēng),最適宜放風(fēng)箏。游絲原本指的是飄在空中的飛絲,由昆蟲吐出,在這首詩中指的是拉住風(fēng)箏的線。?(本文編輯綜合整理)


上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