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隴事尋蹤】“馬保子”其面
  • 時間:2020-11-06
  • 點擊:2413
  • 來源:蘭州日報

【隴事尋蹤】

“馬保子”其面

  杜擂升

蠟像作品還原“馬保子牛肉面”

資料圖片

  馬保子清湯牛肉面走過了百年。百年來,經(jīng)過數(shù)代蘭州牛肉面人的守護、傳承和發(fā)展,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,被譽為中華第一面。今日之蘭州牛肉面更是憑著湯鮮味美、營養(yǎng)豐富、快捷價廉等特點,被世人認可,群眾喜愛。“一碗面”凝聚了蘭州各族人民共同智慧,綻放著民族團結的花朵?!耙煌朊妗斌w現(xiàn)了蘭州這座黃河名城的融合、融洽、和諧,更是體現(xiàn)了蘭州這座新型移民城市的包容、多元、分享。

  “華人談吃第一人”唐魯孫,無愧為一代“吃貨”,他對馬保子清湯牛肉面的評語,至今仍無人能及。

  1932年,唐魯孫慕名在蘭州吃了馬保子清湯牛肉面。若干年后,他撰文“清醥肥羜憶蘭州”,對蘭州牛肉面,他給出了16字評語:清醺肥荷、自成馨逸、湯沈若金、一清到底。

  唐魯孫無愧于一代“吃貨”。他對蘭州牛肉面的準確評價,即使今日也無人能比。

  唐魯孫,1908年出生于北京,1946年去了臺灣。在他去臺的這一年,恰是馬保子牛肉面館提檔升級、酒泉路分店連鎖經(jīng)營的那一年。那個時候,牛肉面館在蘭州寥寥無幾。1985年唐魯孫在臺灣病逝。這個時候,蘭州牛肉面館已如春筍般開到滿大街了。

  據(jù)說,唐魯孫是滿族鑲紅旗后裔,姥爺李鶴年聲名顯赫,曾在河南、閩浙等地做高官。他有兩位族姑更是奉侍光緒帝的珍妃、瑾妃。唐魯孫也曾在七八歲的時候,進宮向瑾太妃叩拜春節(jié),得封一品官職。

  1976年起,正是蘭州牛肉面集體、個體經(jīng)營剛剛起步的時候,唐魯孫先后出版了《中國吃》、《天下味》、《酸甜苦辣咸》、《什錦拼盤》等12部作品。

  唐魯孫自稱自己是饞人,好比今日之“吃貨”,但今日“吃貨”,又有幾人能與他比肩論道。

  分享大師馬保子,他最大的分享,就是把一碗面分享給了世人。說到底,馬保子清湯牛肉面得益于西北的特色茶飯文化。

  馬保子清湯牛肉面,得益于西北特色茶飯文化,這也是真真切切的事實。

  茶飯文化是我這些年最為重要的研究課題。它與我少年生活經(jīng)歷有關。我少年時居蘭州七里河區(qū)華林坪太平溝55號(原為太平溝清真寺)一棟老式房屋里,房子所有門窗一木到頂。

  太平溝位于今蘭州烈士陵園剛上坪的山坡上,整個巷道約有百來戶,那個時候,巷道里的人基本都住在低矮的院落里。這里,臨夏、廣河、東鄉(xiāng)或者更遠地方的人的居多,他們大部分都是少數(shù)民族群眾。

  我小時候,這里的小伙子都以當瓦工為榮,姑娘基本在家做飯等待嫁人。

  我清楚地記著,文革結束政策剛剛放松,這里的人就迫不及待開始擺攤、挑擔賣小吃,當時賣的最多的是糖油糕,釀皮子,他們中后來就有最早赴廣州開牛肉面館的人。

  由于要落實政策,在我參加高考的當天,學校派車給我們搬了家。幾年前我去殯儀館參加活動時路過太平溝,巷口門楣上豁然立有幾個大字:民族團結巷。

  那個時候,太平溝住的媳婦姑娘都能做出好吃的飯菜,并以自己能做得上好茶飯為榮。實際上這里的人大多數(shù)都生活在貧困當中,包括往上幾代人。

  或許正是因為不富裕,那個時代,那個地方,所有在家做飯的女人,都在為讓家里的親人能夠吃上可口的飯菜,絞盡腦汁。她們用少之又少、極盡有限的食材,用無限的愛,給家里的親人們變花樣做出精美食品。由此,也使自己茶飯技能爐火純青,并代代相傳。

  我正是在少年成長的地方,看到并懂得茶飯文化的。

  我理解,茶飯文化的精髓在于分享,通過家庭主婦的手分享到家里的老人、丈夫和孩子。

  為了生活,家里的男人們發(fā)現(xiàn)茶飯手藝能夠賣錢時,于是,茶飯就從自家廚房走上了市場,成為男人們擺賣的商品,茶飯自然匯入到了分享經(jīng)濟。

  實際上,早期蘭州牛肉面館“進店一碗湯”,就是智慧更是分享。

  馬保子擔著妻子在家做好的熱鍋子面叫賣于市。清湯牛肉面一經(jīng)面世便不脛而走,很快火遍金城黃河兩岸。

  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優(yōu)秀的女人,馬保子也不例外。說到底,馬保子創(chuàng)建蘭州牛肉面的功績,源自于他的發(fā)妻,源自于她的賢惠耐勞。因為,馬保子牛肉面的成功,就是蘊含、匯聚著智慧和心血的茶飯文化的集中表現(xiàn)。

  因為專心、所以做工精道,因為細致、所以讓人回味。

  馬保子擔著妻子在家做好的熱鍋子面叫賣于市。幾年后,他拿起妻子手中做飯的勺,開張第一家牛肉面館,很快清湯牛肉面走紅于世,馬保子被公認為蘭州牛肉面創(chuàng)建人。

  西北特色茶飯文化至今仍被繼承發(fā)揚,今天我們仍然可見的路邊夫妻店,就是一種。

  實際上現(xiàn)在的茶飯和馬保子也是有區(qū)別的。最大區(qū)別莫過于,那時的女人都在幕后,今天的女人已經(jīng)走到了前臺。

  無論是馬保子熱鍋子面還是馬保子清湯牛肉面,都是一經(jīng)面市就受到追捧。

  熱鍋子面的成功在于湯,清湯牛肉面的成功更在于湯。如果你問,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蘭州本土牛肉面二代馬先生告訴我:有味無色!

  正如裝入瓶中的美酒,如果沒有任何標識,一眼看過去,它確實是一瓶水,如果揭開瓶塞,酒味溢出時,在場的人,一定會明白瓶中是酒不是水。

  而清湯的最高境界正是如此。把湯熬至清如純水,直至香味全部融水中而不見。味入水中!這真是難以想象的境界。清湯始終是馬保子們的招牌。

  面與湯融一體時方為牛肉面。扯面、撈面到澆湯是一體的,置放肉粒加辣油是一體的,遞面給顧客也是一體的。

  過去“牛筋”們常說,我們之所以喜歡馬保子牛肉面,就是因為一個清字,清湯!

  “進店一碗湯”。首先要看碗里的湯。有“牛筋”說,只需瞅一眼牛肉湯是清還是不清,便知他的牛肉面是地道還是不地道,正宗還是不正宗了。

  由于牛肉面工藝的改進,現(xiàn)在“進店一碗湯”已經(jīng)被茶水和面湯代替了。我最后喝到“進店一碗湯”,應該在90年代初期,一家牛肉面館老板熱心地讓我先喝一碗湯,再吃牛肉面。

  說馬保子必須說到面,因為面和湯融為一體時,才能稱為牛肉面。

  從頭到腳,一碗牛肉面,面和湯,扯面、撈面到澆湯是一體的,置放肉粒加辣油是一體的,遞面過去給顧客也是一體的。

  煮肉制湯。

  要達到湯清、味醇、鮮香,清澈透明,馬保子牛肉面的湯最講究。牛肉必須是新鮮的。牛肉、羊肝要從滹沱街(現(xiàn)今蘭州新華巷)屠宰戶家那里預訂。牛肉要把肉質鮮嫩,肥瘦適中的那種精選出來。選購羊肝的年齡段,一定要選一歲左右的羯羊羊肝。另外,煮牛肉、羊肝不能用金屬鍋,必須用蘭州阿干鎮(zhèn)的頭號坩泥大砂鍋。

  和面扯面。

  面粉得用皋蘭永登一帶旱地產(chǎn)的麥子磨成的“和尚頭”,加蘭州北山上生長的野生水蓬草燒制而成的蓬灰“三遍水、三遍灰、九九八十一遍揉”,直至面揉到光滑滋潤方可。

  實際上,馬保子牛肉面規(guī)矩還有很多,體現(xiàn)在多個方面。不僅要面與湯融入一體,扯面、撈面到澆湯也得一體,置放肉粒加辣油更得一體,即使是遞面給顧客也得一體。

  扯面是牛肉面絕活,功夫的精髓是扯的勻,甩的快,撈的準!與其說在吃牛肉面,倒不如說是在欣賞藝術。

  在我少年時,一位舊社會賣釀皮子的奶奶經(jīng)常來我家,那時的她與她兒子舍穆相依為命。他們住在一間十平方米的低矮房間里,院子里有兩三間屋子,好像還有一家住戶。我媽稱她叫舍穆媽。因為她很想做釀皮子,我父親便在鑌鐵廠,給造了兩個白鐵皮簸子,舍穆媽搬來她家里的一口大鍋,用了一天一夜的功夫,把我家兩袋面粉做成了釀皮子。家里人吃不完,就分給巷道里的人。后來我聽我姐說舍穆到牛肉面館學扯面,當時我就很納悶,扯面還用學嗎?對于這種活計,我認為,巷道里的人應該都是與生俱來的。實際上,當時我還真不懂拉面之功的難度。

  現(xiàn)在很多客人都喜歡觀賞牛肉面現(xiàn)扯現(xiàn)拉。一個面劑,在師傅手中很快變成均勻細長的面條,面條在空中飛舞,忽就變戲法似的把面甩進了鍋,或粗或細,或扁或圓,十幾碗面在鍋里先后下鍋,任憑面條在鍋里千翻萬滾,但都會各自為團,從不混雜。

  所以,如果說是在吃蘭州牛肉面,倒不如說是在欣賞一種絕妙的行為藝術。

  上世紀90年代后,蘭州牛肉面能拉的面型,從過去的幾種發(fā)展到了今天的12種。

  圓形面有毛細(一窩絲)、細的、二細、三細、二柱子。扁形面有毛韭葉、韭葉、薄寬、大寬。異形面有蕎麥棱、四棱子、空心面。

  蘭州牛肉面特征“一清、二白、三紅、四綠”,是基于馬保子清湯牛肉面總結出來的,更像一個標準深入人心。這些年有人加了一個叫“五黃”。這使蘭州牛肉面特征變成了五項。

  “一清(湯清)、二白(蘿卜白)、三紅(辣子油紅)、四綠(香菜綠)、五黃(面條黃亮)”。但我還是聽到蘭州老牛肉面人包括明星級的牛肉面師傅抱怨,他們說不喜歡“五黃”,說面黃了?這不是明擺是堿大了!在我看來,數(shù)字“五”確實不符合傳統(tǒng)“四”的習慣,“五黃”確屬于畫蛇添足。但我并不反對“五黃”,包括稱蘭州牛肉面為“拉面”。我認為,這正是蘭州牛肉面文化的多種表現(xiàn)形式。

  蘭州牛肉面的扯面技能,在上世紀80年代前均稱扯面,蘭州各個飯館的師傅們都以扯面相稱。約在80年代開始被外地人廣泛稱為拉面。

  蘭州牛肉面來自“愛”,更來自于牛肉面的牛脾氣:一出蘭州就變味,二在家里做不了,三看碗里找不到肉。

  無論是改革開放后提煉的蘭州牛肉面“一清二白三紅四綠”,還是馬保子時代“湯要清者亮,肉要爛者香,面要細者長”的蘭州牛肉面三大拿手秘笈。但作為一個地方小吃,從誕生到今天,始終得到人們的認可。

  公私合營時,國營食堂改變了蘭州牛肉面的高端經(jīng)營方式,使它成為普通群眾吃得上吃得起的民生食品。改革開放后,蘭州牛肉面更是實現(xiàn)了從地方小吃向全國大眾快餐的轉變。1999年,蘭州牛肉面與北京全聚德烤鴨、天津狗不理包子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。

  這一切出自蘭州人民的情懷,得益于馬保子時代就形成的蘭州牛肉面特色:一湯二面三肉。至今,蘭州人的熱情依然不減當年。他們依然熱愛著守護著“一碗面”。即使一個名稱有個“拉”字都不行。他們會立馬糾正:蘭州沒有拉面只有牛肉面。

  這實際上也是蘭州牛肉面牛脾氣的一個方面。

  蘭州牛肉面的牛脾氣。一是出蘭州就變味。二是在家做不成牛肉面。三是牛肉面碗里沒有肉。

  過去有句話叫“出了蘭州就變味”!這也是蘭州師傅們很少在外地開館子的主要原因。因為這是早期出門創(chuàng)業(yè)師傅們的一個痛。蘭州牛肉面出了蘭州就不行!這確實阻止了他們的分享情懷。但無論如何,他們在南方扯面、下面、撈面的技法,尤其是拉面的動作,在外地留下深刻印象。這是外地人稱蘭州牛肉面為蘭州拉面的緣由。

  但“蘭州拉面”在蘭州本地始終就沒有叫起來。雖然商務部門一直在政府平臺上,致力推動蘭州牛肉拉面的相關工作。實際上,這或許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點,我認為,其實質應該是蘭州牛肉面文化的一部分。

  經(jīng)過幾代人的努力,現(xiàn)在,技術上已經(jīng)解決了蘭州在外地甚至到國外開館子保原汁原味的瓶頸。

  在家做不了牛肉面。清湯牛肉面制作工藝復雜,要大案大鍋,即使家庭主婦再有能耐也難以在家做出一碗正宗蘭州牛肉面。實際上,這根本就不算是遺憾。任何一位蘭州人想吃牛肉面,出了家門,走不上幾步,就能在蘭州任何一家牛肉面店吃上正宗的。

  蘭州牛肉面碗里沒有肉,時至今日,也確實不能有肉。基于當時條件,馬保子把一塊牛肉硬生生熬制成能夠人手一份的湯,使那個時代更多吃不上肉食的人,分享到牛肉的清香。

  這是一種愛,這種愛傳承了100年。蘭州牛肉面就出自于充滿愛的西北特色茶飯文化。

  茶飯文化的精髓在于分享,蘭州牛肉面的成功就是源自于分享。分享是大愛,蘭州牛肉面的這種分享已經(jīng)過了百年,今天,還在繼續(xù),依然在蘭州接力。

  今天,蘭州牛肉面?zhèn)鞒兄窒?,牛肉面整個行業(yè)傳承著分享,蘭州這座城市也在傳承著分享。

  蘭州,因為牛肉面,蘭州成了分享的城市。蘭州,的確是一座分享的城市。

  還是那句老話:蘭州牛肉面出了蘭州就不行!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到今天,這句話被蘭州人講的很響亮。

  蘭州牛肉面出了蘭州就不行!為什么?不等你問為什么。性急的蘭州人很快會告訴你,蘭州牛肉面出了蘭州就變味。所以,近一兩年來,網(wǎng)絡上有句名言:要吃蘭州牛肉面還是歡迎到蘭州。

  牛肉面,蘭州分享!

  “牛大”,這是蘭州人對牛肉面的叫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