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甘肅經(jīng)濟信息網(wǎng)!
白銀歷史沿革
  • 發(fā)布人:qyjj
  • 時間:2018-08-30
  • 點擊:99
  • 來源:

白銀因礦得名,因企設(shè)市(區(qū))。明朝洪武年間,白銀開采興盛,官方在此設(shè)立采煉機構(gòu)“白銀廠”,有“日出斗金”“積銷金城”之說,白銀緣此而得名。夏、商、周到春秋、戰(zhàn)國時期,區(qū)境主要為羌族人游牧地。秦末漢初為匈奴族游牧地。西漢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),區(qū)境歸漢王朝版圖,隸武威郡。

三國時屬魏武威郡媼圍縣。西晉初為鮮卑禿發(fā)氏據(jù)地。西晉末屬晉之武威郡。東晉義熙五年(409),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(今臨夏)遷都度堅城(今露天礦址)改元更始,并立秦興郡,區(qū)境屬之。南北朝時,先后隸北魏平?jīng)隹?、西魏會州、北周會寧防。隋初屬武威郡,大業(yè)三年(607)屬會寧郡。

唐初屬會州烏蘭(今靖遠)縣,貞觀元年(627)屬隴右道。五代至北宋初年,為黨項族據(jù)地。北宋景祐元年(1034)為西夏西壽監(jiān)軍屬地。南宋寶慶二年(1226),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,境內(nèi)為蒙古族居地。元統(tǒng)一中國后,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。明代屬陜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(wèi)(今靖遠縣)。

清代,今四龍鎮(zhèn)屬蘭州府靖遠縣,今水川鎮(zhèn)、強灣鄉(xiāng)、王峴鎮(zhèn)、武川鄉(xiāng)境屬蘭州府皋蘭縣。民國初期,境內(nèi)分屬蘭山道靖遠縣、皋蘭縣、紅水縣。民國17年(1928)廢道,3縣直屬甘肅省政府。民國22年(1933)設(shè)置景泰縣,紅水縣并入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,轄境仍分屬靖遠、皋蘭、景泰縣。

1956年6月,國務院批準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(縣級);11月,白銀市正式成立,轄6個街道辦事處。1958年4月,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。1958年4月,白銀由省直轄;同年10月,將白銀市委托定西專區(qū)代管。1961年白銀市改由省直轄;同年11月,設(shè)置白銀市市郊區(qū)。1963年7月,白銀市建制撤銷,市郊區(qū)改稱白銀區(qū),劃歸蘭州市。

1985年5月14日,國務院批準(國函[1985]66號)恢復白銀市(地級)。將蘭州市的白銀區(qū)和皋蘭縣的強灣、武川、水川3個鄉(xiāng)劃歸白銀市,設(shè)立白銀市白銀區(qū)(8月實施)。

1996年,白銀區(qū)面積1372平方千米,人口25.1萬人。轄4街道5鄉(xiāng):人民路街道、四龍路街道、工農(nóng)路街道、公園路街道、武川鄉(xiāng)、王峴鄉(xiāng)、四龍鄉(xiāng)、水川鄉(xiāng)、強灣鄉(xiāng)。區(qū)政府駐紅星街。

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,全區(qū)常住總?cè)丝?74554人,其中(4個街道、1個鎮(zhèn)、4個鄉(xiāng)):人民路街道48336人,公園路街道63590人,四龍路街道43016人,工農(nóng)路街道41754人,水川鎮(zhèn)25894人,王蜆鄉(xiāng)14506人,四龍鄉(xiāng)11073人,強灣鄉(xiāng)11935人,武川鄉(xiāng)14450人。

2002年10月開始籌建紡織路街道辦事處,2003年3月27日正式掛牌成立。2003年,撤銷王峴鄉(xiāng),改為王峴路街道。2007年12月13日,《甘肅省民政廳關(guān)于白銀市白銀區(qū)王峴路街道辦事處變更為王峴鎮(zhèn)的批復》(甘民區(qū)復[2007]50號)同意撤銷王峴路街道,設(shè)立王峴鎮(zhèn)。

2008年末,白銀區(qū)面積1372平方千米,轄5個街道、3個鎮(zhèn)、2個鄉(xiāng):人民路街道、公園路街道、四龍路街道、工農(nóng)路街道、紡織路街道、水川鎮(zhèn)、四龍鎮(zhèn)、王峴鎮(zhèn)、強灣鄉(xiāng)、武川鄉(xiāng),31個社區(qū)、45個行政村,217個村民小組。

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,白銀區(qū)常住總?cè)丝?94400人,其中,人民路街道43837人,公園路街道66140人,四龍路街道40883人,工農(nóng)路街道35599人,紡織路街道36750人,水川鎮(zhèn)21689人,四龍鎮(zhèn)9274人,王峴鎮(zhèn)18024人,強灣鄉(xiāng)10167人,武川鄉(xiāng)12037人。

上一篇:張掖歷史沿革
下一篇:天水歷史沿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