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甘肅經(jīng)濟信息網(wǎng)!
【慶陽】北石窟寺
  • 時間:2016-05-17
  • 點擊:518
  • 來源:

  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南25千米處,蒲河和茹河交匯之東岸的覆鍾山下,距市區(qū)25千米,海拔1083米。北石窟寺因與甘肅省平?jīng)龅貐^(qū)涇川縣南石窟寺同時代開鑿,南北輝映,直線相距45千米,故稱北石窟寺。

  北石窟寺始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(公元509年),和南石窟寺同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創(chuàng)建。歷經(jīng)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清各代相繼增修,形成一處較大規(guī)模的石窟群,是絲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。1961年以后,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多次對石窟進行勘察、測繪和清理,1986年編輯出版《慶陽北石窟寺》一書。北石窟寺自重新被發(fā)現(xiàn)以來,政府多次撥款進行加固和維修,采取一系列措施,防止造像的進一步風化。在加強管理和保護的同時,展開了對北石窟寺的深入研究。1963年,成立了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。1988年1月,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現(xiàn)為隴東著名的旅游勝地。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,包括寺溝主窟群及其北1.5千米處的樓底村一窟(簡稱北一號),其南1.5千米處的石道坡石窟、花鴇崖石窟、石崖東臺石窟群等,南北延續(xù)3千米?,F(xiàn)窟群面積為7500平方米,窟院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,現(xiàn)存窟龕296個,石雕造像2126身,碑碣8通,壁畫96.7平方米,題記150方。主要精華石窟集中在寺溝主窟群,此處有283個窟龕,密布在高20米,南北長120米的黃砂巖崖體斷面上。石窟雕造內(nèi)容極其豐富,其千姿百態(tài)的石雕藝術(shù),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,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(jié)晶,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(shù)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。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號、240號窟和盛唐時期的32號、222號、263號窟。特別是奚康生創(chuàng)建的165號洞窟,高達14米,深15.7米,寬21.7米,規(guī)模宏大,全國罕見。它以七佛為內(nèi)容,造像宏偉精湛,莊嚴肅穆,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。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彌勒菩薩、騎像菩薩、手持日月的阿修羅都是富有藝術(shù)感染力的成功作品。除此而外,還有240號窟的北周造像,顯示了淳樸厚重的風度。唐代窟最多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武則天如意元年(公元692年)的32號窟,窟內(nèi)的大小雕像面容豐腴,秀目含情,飄然欲動,姿態(tài)動人,堪稱盛唐風格藝術(shù)精品,可以說唐代造像在藝術(shù)上達到了新的成就。另外,窟內(nèi)還保存著隋、唐、宋、金、西夏、元等各代的題記150多則,是研究歷史、書法的珍品,題記確切記載了石窟的開鑿年代,為研究歷代社會生活和發(fā)展變化,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字資料。